人才书屋 > 穿越小说 > 大唐败家子 > 第569章


李世民听了,不禁莞尔。

那商贾不由道:“可上头也没说要学孔孟之道,只是劝学而已。”

老儒生便气咻咻地道:“学……学……学……这天下的学问,不就是孔孟吗?其他的学问……都是杂学,不入流。”

另一边一个年轻的人便不满了:“我看也不尽然,陛下岂会让天下人都学孔孟?若如此,那其他的东西都不必学了,人人都之乎者也得了。”

李世民听到这里,也不由的笑了。

张千小心翼翼的看着李世民的神色,一时也猜不出陛下的心思。

倒是另一边有人道:“若只是劝学,陛下何须写这文章呢,依着我看,是因为科举要开始了,当今陛下,对这科举最是重视,此文或许是鼓励这些即将会试的举人所作。这些举人……若是能高中,将来前程势必不可限量。”

“这也未必了……若是举人,颁布一道旨意即可,可放在报上……一定别有深意吧,帝心难测啊……”一个商贾压低了声音,接着道:“我听闻,因为科举,许多世族子弟落榜,作不得官,已经开始跳脚,莫非……是以劝学的名义,敲打和警告这天下的大姓不成?”

许多人一下子支起了耳朵,显然……人们喜欢往这方面去猜想。

不过细细想来,也有道理,人家是皇帝啊,皇帝是啥,皇帝是高高在上的存在,文治武功,不然好端端的写一篇文章做什么?

那老儒生也不和人争执了,眯着眼,一副忌讳莫深的样子:“也有可能,那些世族子弟,竟连二皮沟大学堂都考不过,听说这一次,也是磨刀霍霍,非要在会试之中一展雄风。陛下借此写此文,或许……正有此意。陛下就是陛下啊,果然高深莫测,我等小民,如何猜测得了他的心思。”

李世民觉得这些人,猜测的已经有些过分了,不由咳嗽道:“咳咳……或许,只是皇帝的一时兴起,即兴而作呢?写时未必有什么深意。”

李世民话音落下,这茶肆里便安静了下来。

人们鸦雀无声,个个一脸看白痴模样地看着李世民。

那老儒生听到这里,忍不住要跳将起来,道:“你懂个锤!”

李世民:“……”

老儒生脸上略带激动,摇头晃脑地道:“堂堂天子,会和你这样的寻常百姓一般,即兴而作?你以为皇帝是你吗?这陛下日理万机,后宫佳丽还有三千呢,人家吃饱了撑着,只为即兴写这个?写完了还让人刊载出来?”

李世民的脸不由自主地抽了抽,他居然觉得,好像这老儒生的话,竟很有道理!

坐在隔壁座的一些护卫,一下子紧张起来,纷纷看着李世民的脸色。

可见李世民的脸色恢复了些许的正常,他们这才心里松了口气,于是继续安静地坐着。

见李世民没回嘴,这茶肆里的人便又开始议论纷纷:“陛下啊,这真是陛下亲书啊。”

有人说着,一脸激动:“这报纸,我得带回去,要亲自装裱起来,好好地挂在家里的堂上才行,有这九五之尊的文章,可以挡灾。”

也有人若有所思地道:“我从前还在想,我家里那小子不太肯读书,他不肯,那也就罢了,毕竟……我家也不是那些大族大姓,还好家里还有些余钱,勉强能供养,可现在看了陛下这文章,却觉得,陛下既这样鼓励,十之八九,将来读了书的人,还是大有可为的!不求他中进士,便是能做个秀才,也是好的,回去之后,我非要教训教训那不听话的小子才好。”

有人顿时应声道:“是了,是了,读书才是正业啊。”

李世民听众人议论纷纷,在尴尬之后,心里却猛地惊起了惊涛骇浪。

看着这里每一个围绕着他的一篇文章而各种反应的人,他这时候渐渐的察觉到,自己只不过是随意所作的一篇文章,所引发的反响,竟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。

这小小的茶肆里,就因为一篇文章,竟让人起了无数的心思,甚至……可能改变着许多人的想法。

李世民不由道:“诸位……”

众人见李世民又开口,大家总觉得李世民这个人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气,和大家格格不入,因而大家不太愿搭理他。

可李世民非要插话,大家倒还是维持着基本的礼貌。

李世民道:“我倒记得,从前门下省也曾颁过皇帝的旨意吧,依稀记得,也有劝学的。”

李世民说罢,就立马有人回了话:“门下省和我等有什么关系?”

李世民一下子就被问住了。

倒是那老儒生,似乎比其他人更深谙一些这种内情,他瞥了一眼李世民,道:“郎君莫不是家里是官宦之后吧,这就说得通了。你们是官家,或许能听闻门下的旨,可这其实和我们这些寻常小民,实无干涉。那门下发的旨,送到了六部,六部再送相关的衙署,做官的得了旨,便再难有什么后文了!就说劝学吧,送到了礼部,礼部那里,十之八九也是装装样子,表示遵从旨意,而后用公文将旨意的意思送至天下各州,天下各州的州官再送去县里,县里呢,就寻一些好学的读书人来,层层报上去,便算是劝了学了。而至于寻常小民,与这旨意,就实在毫无关联了。”

李世民听的一头雾水……这和他原以为的完全不同呀,原来……是这样的?

这样说来,绝大多数旨意,其实都是在州县以及各部还有三省里转圈圈,就如猫抓着自己的尾巴一样?

而许多时候,他本以为传达至天下每一个角落的旨意,虽然会有各州回应,可实际上呢……这些回应,与民无涉啊。

李世民一时无言,竟觉得脸微微一红。

不过他还是有些不服气,于是道:“就算是如此,可能有官吏怠惰,却总有一些精干的吧。”

这话题继续到这里,老儒生有点不高兴了,冷冷看着李世民道:“怠惰其实算是好的,老夫说实话,这朝中的大臣,哪一个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?无论是干练还是不干练的,都是高高在上的世族出身!即便有人想要干练,其实也是对于下民懵然无知的。老夫是从陕州来的,现在京里做账。就说我们陕州吧,前年的时候,发生看了大旱,当时朝廷也是好意,派了一个观察使来检视灾情,来之前,我等小民听了,一个个喜出望外,因为早就听闻这观察使擅文词,善谈论。而驭事简率,同时两袖清风,此等清官,小民是最喜欢的,都说此次有救了。哪里晓得他上了任后,却只以器韵自高,不屑细故,权移仆下,每日呢,只谈文词,却绝不问实务。甚至百姓诉旱,告到了他那里,他却指着自己庭院里的树骂:‘此尚有叶,何旱之有?’,于是便认为这百姓刁滑,当即命人鞭挞,赶了出去。你看看……这已是官声极好的官了,至少不肯在旱灾中贪墨钱粮,只可惜,多是这样的糊涂蛋。指望这样的人,如何做到上情下达呢?”

李世民听到这里,整个人竟懵了。

前年……陕州的观察使……李世民一下子对这个人有了一些印象。

他依稀记得,吏部对此人的评价是很高的,是个能吏也是个廉吏,他这个做皇帝的好像还褒奖过这人呢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